2011/8/26 9:52:00 浏览:618 来源:宁波家教网
为什么在一个班级中,会出现明显的学习成绩差异,有的学生成绩优异,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和更多的关注,而有的学生却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培养优生和转化“学困生”一直以来是许多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培优倒好说,但转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长期令家长们头疼。教学时间短、任务重,同时一名教师要面对这么多“学困生”进行转化和对优生的培养,容易使教师顾此失彼,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个困难。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目前已广泛的用于50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是将参加学习的学生按3?4人一组,老师只是起指导者的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还是学生本人。
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老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学生只是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团体合作学习中,老师转变角色,对整个学习过程只起引导作用,让孩子们自己探究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来解决,这样形成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会记忆得更加深刻。
反馈是技能形成的必要环节,对于初学者,反馈信息延缓愈久,获得技能的速度越慢。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反馈信息只能通过教师提供,而一次课的时间又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出现的错误千差万别,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不可能逐个纠正,个别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出现错误的做法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帮助,延长了掌握正确方法的时间。因此,采用合作学习,通过指导者及时的帮助,当学习者练习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或对其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将有利于技能的形成。
合作学习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合作学习中,一个学生可以在某些知识的学习上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合作学习还可以解决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消”的矛盾。团体合作学习既可以发挥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协助老师进行教学减轻老师的负担,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差生,又可以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练习时有人指点,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有同伴的协助练习,使在教师那里得不到的关注得以补偿。这种方法更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